穿在身上的史书 | “舟溪式”苗族服饰,犹如盛开的奇葩
发布日期:2024-12-22 08:31    点击次数:153

时光的长河在贵州大地上流淌

岁月的痕迹沉淀在苗族服饰的

每一寸纹理之中

苗族,这个历经迁徙与磨难的民族

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希望

一针一线地缝进了服饰里

”一里不同俗,十里不同服“是对黔东南民族服饰最真实的写照,青曼苗寨就有多种款式“舟溪式”苗族服饰

贵州作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苗族服饰在这片土地上

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特色

然而,不同地区的苗族服饰也存在差异

苗族支系与支系

展开剩余96%

县与县,寨与寨之间

在服饰上都有区别

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

每逢节庆,苗族人民便会穿上盛装欢度佳节,图为苗年盛况 杨春岚 摄

所谓“白苗”“黑苗”“花苗”等

就是依据所着服色

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

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

称为“长裙苗”“中裙苗”“短裙苗”等

各支系因文化、环境及通婚差异

形成多彩的服饰文化圈

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古老苗寨

探索那独具魅力的“舟溪式”苗族服饰文化

01

古老苗寨孕育出独特服饰文化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

隐匿着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古老苗寨

——青曼苗寨

青曼苗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苗族占96%,是苗族文化与农耕文明有机融合的典型天然博物馆

这里不仅风光旖旎

历史文化悠久

更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苗族服饰技艺

而闻名遐迩

这里的苗族服装式样与装饰工艺独树一帜

在苗族服装类型中被称为“舟溪式”

在这里

“舟溪式”苗族服饰犹如盛开的奇葩

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吊脚楼,木楼青瓦是青曼苗寨的建筑特色

青曼苗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

静静诉说着苗族的往昔与今朝

青曼苗寨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苗寨里的农耕、节日、银饰、刺绣、歌舞等遗风在这里世代相传

寨子依山而建,吊脚木楼层层叠叠

梯形瓦顶,重檐交错

在阳光的照耀下

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 

绿树成荫,与苗寨的建筑相得益彰

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由于“舟溪式”苗族服饰穿戴比较费时,青曼苗寨苗族妇女为方便外出劳作,平时只保留发髻

在青曼苗寨

人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技艺

这些都为独特服饰文化的孕育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青曼苗寨苗族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为方便劳作,一般不穿苗族服饰,在重要场合或者节日时才会穿

02

“舟溪式”苗族服饰起源

“舟溪式”苗族服饰以凯里市舟溪镇为代表

分布于舟溪、青曼、鸭塘

麻江下司、卡乌,丹寨南皋、大兴

雷山公统等地

“舟溪式”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中短裙和头饰而闻名

因此被称为“短裙苗”

也被称为“短裙黑苗”

当有客人到访青曼苗寨,寨子里的妇女便会身穿盛装去迎客,这是对客人的最大尊重

“舟溪式”苗族服饰历史源远流长

它承载着苗族数百年的迁徙记忆和往昔

苗族先辈们在动荡迁徙中

把一路的见闻、对故土的思念与祈愿

都细密织进、绣入服饰纹理

古老传说里,蝴蝶妈妈孕育万物

这一意象化作服饰上灵动翩跹的蝴蝶纹

象征祖先护佑的龙纹蜿蜒盘旋

彰显族人溯源寻根之心

点滴图案皆为历史“密码”,代代传承

行走在青曼苗寨巷子里,时常会见身着苗族服装的苗族妇女身影

相传“舟溪式”苗族服饰

起源于明朝的舟溪芦笙会

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

当时,苗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已形成独特文化

芦笙会的兴起促进了

“舟溪式”苗族服饰的发展与传播

而苗族的迁徙历史

也对其服饰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长期迁徙中

苗族将本民族文化与当地环境融合

逐渐形成舟溪式服饰特点

青曼苗寨身着“舟溪式”苗族盛装的妇女

在近代

“舟溪式”苗族服饰继续传承发展

一方面,它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如独特的织锦、刺绣、银饰制作等技艺

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等方式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它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吸收了一些新元素

使服饰在款式、色彩和装饰等方面更加丰富多样

03

精美的制作工艺

青曼苗寨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

纺织、刺绣、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

尤其是织锦(又称织花),色彩艳丽

有“通经回纬”之美称

“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刺绣精美绝伦

为青曼赢得“苗族刺绣之乡”的美誉

苗族织锦是制作“舟溪式”苗族服饰里的一个重要环节,苗寨中的妇女也基本上会织锦

青曼苗寨的服饰布料

多采用传统的纺织工艺制作

苗族妇女们用古老的织布机

将棉花、麻等纤维纺成线

再织成布

“苗族织锦技艺” 技艺省级传承人潘英传授织锦技艺

这种手工织布的过程非常繁琐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织出的布料质地柔软、结实耐用

苗族妇女们用五彩的丝线

通过灵巧的双手

编织出绚丽多彩的图案

每一件织锦都蕴含着苗族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苗族织锦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布料织好后,需要进行染色

苗族人民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如靛蓝、苏木、红花等

将布料染成各种颜色

青曼苗寨苗族服饰布料制作(锤布)

青曼苗寨的妇女们都会制作“舟溪式”苗族服饰,图为苗族老人自制的布料

这些植物染料不仅环保无污染

而且颜色鲜艳持久

染色的过程需要掌握好温度、

时间和染料的浓度

否则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青曼苗寨苗族老人展示“舟溪式”苗族服饰半成品

刺绣是“舟溪式”苗族服饰制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苗族妇女们用彩色的丝线

在布料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

刺绣是制作“舟溪式”苗族服饰的重要环节,青曼苗寨至今仍保留着精湛的刺绣技艺

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传承人潘英正在刺绣

有平绣、挑花、堆绣等

每一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表现力

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

刺绣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

一针一线都凝聚着苗族妇女们的心血和智慧

青曼苗寨的苗族妇女们从小就学习刺绣技艺,她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融入到刺绣中

苗族妇女们从小就学习刺绣技艺

她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美的追求融入到刺绣中

创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青曼苗寨妇女正在刺绣

04

“舟溪式”苗族盛装服饰之美

苗家人自古聪明智慧

创造了独特的灿烂文化

青曼苗寨的妇女盛装服饰别具一格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展示

整套服装由上衣、百褶裙、

围腰、头套、袖筒等组成

“舟溪式”苗族一般由棉头套、上衣、前后两片围腰、袖筒、百褶裙、银饰等组成

上衣为红缎为料的半袖对襟衣

两襟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于胸

穿着时衣袖翻卷,戴绣花袖筒

衣袖用彩色自染丝片贴花

及马尾绣装饰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展示

背、衣肩钉银圆泡及银片装饰

衣角一圈也有蝴蝶纹样的银铃铛装饰

腰束织锦腰带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精美的刺绣工艺和银饰装饰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银饰装饰

下装为青布两片式百褶裙

裙外系前后围腰

前围腰绣满各种花纹及象征

宇宙天体的神秘图案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 盛装百褶裙

下摆饰彩色流苏

脚着剌绣花鞋

其中,围腰独具特色

多以红色丝绸为底

再以染色平面茧丝为料

剪成各种图案及形状素材

再以马尾(或棕桐丝)轴线为框钉缝成边

形成各种纹样

如太阳纹、牛角纹、铜鼓纹、十字纹等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 盛装前片围腰纹样

太阳纹,在圆形外辐射光芒

“太阳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

苗族先民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

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

铜鼓纹源于铜鼓

铜鼓是苗族人民极为尊崇的礼器

重大节日里的祭祀不可缺少

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 盛装前片围腰绣花

然而,“舟溪式”苗族服饰除了精美的服装外

其发式也独具特色

其特征是妇女在头顶绾云髻

额前压发成半月形角棱状发檐

发髻右侧插银簪,髻后插木梳

穿盛装时插银梳

额发用银带压饰

银带两端束于脑后

并栓银饰飘带,髻顶插银角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服饰发髻

舟溪妇女的头发没有已婚和未婚的区别

都是挽着同样椎髻在头顶上的发型

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蓄发

到十五岁左右就开始将长发挽髻

头戴无顶两边绣花的通天帽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发髻盛装展示

顶挽发髻,插牛角梳

到十六七岁头发稍长

就全部挽髻,基本上不带帽了

一般在十八岁成年时候就开始

梳像荷叶边一样的发型“laob bianx hiangd”(苗语)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头饰展示

不但仍然挽同样的发髻

还要接上假发,抹上茶油

以使发髻增大和保持头发光亮

在额前把头发向前压成一片荷叶状

05

“舟溪式”苗族便装服饰

比起盛装

青曼苗寨苗族女子的便装

则相对简单一点,但也别具一格

相对于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盛装,便装相对要简洁一些,便于穿戴,图为便装展示

上衣为宽袖半袖对襟衣,较为轻便

上衣外系绣花围裙

围裙上端银链系挂于颈部和胸前

佩戴绣花袖筒,腰束织锦腰带

“舟溪式”苗族便装虽然简单,但也不乏银饰装饰

下装为百褶裙及后围腰组成

整体造型优雅而不失民族特色

青曼苗寨“舟溪式”苗族便装侧面展示

06

“舟溪式”苗族男装服饰

男装上衣主要是对襟布扣上衣

款式较为宽松,便于活动

衣服颜色以青、蓝等深色为主

体现男性的沉稳

凯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志泽展示“舟溪式”苗族服饰

罗志泽身着“舟溪式”苗族服饰制作芦笙

衣服的领口、袖口等有刺绣花边装饰

颜色对比不太强烈

下装一般是长裤

裤腿较为肥大

裤子的布料厚实

每逢节庆,吹奏芦笙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裤脚处有一些简单的装饰

如刺绣的花边或者布条镶边

男性会头戴头帕

头帕的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样式简单

07

民族节庆之美

在青曼苗寨

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是一场场盛大的狂欢

春节芦笙会、七月吃新节、爬坡节、十月祭尤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

庆祝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舟溪芦笙节 冯四方摄

春节芦笙会上

吹跳芦笙、跳铜鼓、苗歌对唱、

斗牛、斗鸡、斗鸟等活动精彩纷呈

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

用最热烈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

展现出苗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舟溪芦笙节 冯四方 摄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用血汗纺织而成的

从中可看到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积淀

并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

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因此

“舟溪式”苗族服饰不只是苗族先辈

用于裹体遮羞、防寒御暑的简单装束

它已成为苗族文化传承、

历史追忆、情感倾诉、

民俗与风情和民族审美的载体

从而表现出苗族服饰丰富而神奇的文化内涵

黔哨综合整理贵州画报资料

发布于:贵州省